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7月29日
(本文有删减)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大通道大物流大贸易大产业联动发展格局的主要内容,对于支撑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推动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有关规划及《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衔接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现代物流业取得长足发展,对促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物流业发展实现量质双升。截至“十三五”末,全省物流总收入达5866亿元,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8.4%。2020年,全省货物运输量达13.04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551.08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4.1%和5.9%。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降至16.1%,较“十二五”末降低3.3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900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23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1105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达5108公里;运营民用运输机场15个,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航线666条,其中国际货运航线11条。
3.物流节点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昆明、大理、红河(河口)、德宏(瑞丽)、西双版纳(磨憨)5个州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7个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启动建设。云南腾俊国际陆港入选国家示范物流园区,8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县级物流网络覆盖117个县,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9.8%,冷库容积达440余万立方米。
4.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全省铁路集装化运输比重年均增长20%以上,2020年全省铁路集装箱出入省货物量占铁路出入省货物总量的34.5%。2个项目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越国际铁路班列、昆明至北部湾港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运行良好。水富港、关累港等黄金水道货运潜力进一步释放。
5.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国家A级物流企业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数量倍增,引进京东、顺丰速运、普洛斯、新加坡丰树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共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100家,其中,5A级8家、4A级33家、3A级40家、2A级19家。
6.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逐步应用。云南国际“现代物流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南省道路运输信息平台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上线;“云上营家”等一批智慧物流平台加快运营推广;全国首个5G全场景智慧物流新装备孵化基地投入运营。
7.物流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我省就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系统性出台多个政策措施。研究建立首个物流统计监测制度。建立领导推进机制,基本形成高位推动、部门协作、上下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现代物流业推进合力。
总体上,我省现代物流业已进入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亟需补齐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对大通道建设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我省物流枢纽多数处于规划或在建阶段,物流设施群辐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全省物流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城乡配送等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衔接能力有待提升。二是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跨境物流服务网络不完善,冷链设施建设布局不均衡,农村物流运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民生物流品质和物流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足。传统运输、仓储、配送等初级物流市场供给过剩,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偏低,对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物流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现有物流龙头企业主要为从事大宗商品物流和贸易的省属国有企业,国家5A级物流企业仅8家,州、市A级物流企业分布不均衡,中小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传统,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五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仍较为突出。我省运输结构单一,近90%的货物运输量靠公路承担,多式联运发展滞后,物流资源运作分散、集约化发展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等造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矛盾突出。全省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六是物流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物流行业治理方式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物流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不足,信用、统计、标准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物流人才缺口较大,专业化物流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形势
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1.多重战略交汇叠加为云南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多个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使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潜力加速释放,云南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重要交汇点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必将有力促进我省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国际贸易与产能合作,为吸引国内更多发达地区和周边国家物流资源、生产要素在我省高效集聚,加快形成国际物流大通道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做大全省物流规模总量注入新动能。“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千亿级优势产业作为全省社会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为做大物流规模总量、打造万亿级现代物流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加快现代物流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为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3.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为传统物流活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提供新引擎。“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发展创新赋能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推动传统物流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广运用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物流资源配置优化和高效协同,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助推“数字云南”和创新型云南建设。
4.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对跨区域物流网络建设提出新要求。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充分利用RCEP生效和中老铁路通车等历史性机遇,加快建设出省出境大通道沿线关键物流节点,积极推动境内与境外运输通道贯通衔接,布局畅联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国际联运大通道,构建国内国际无缝衔接的跨区域物流网,助推我省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5.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对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对我省开拓国际物流市场、建立内外联通物流网络、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带来挑战。要聚焦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加快完善跨境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物流企业,增强物流应急服务保障能力,提高物流体系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应对复杂局面中的不确定因素,支撑大贸易大产业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2022年省“两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云南省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重要交汇点的地位和作用,紧紧抓住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中老铁路(国内段)沿线建设开发等重要机遇,按照“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思路,努力建设畅联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和战略枢纽,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支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新型装备在物流体系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促进物流技术、管理和运营模式创新;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现代供应链。
3.集约高效,协调发展。依托物流枢纽建设,有效整合区域物流设施资源,提高现有存量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现代物流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相关产业高效联动发展,服务产业强省建设;推动物流设施协调匹配、干支有效衔接,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一体化组织水平。
4.内外联动,畅通循环。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衔接国内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跨区域物流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形成陆海联动、内外互济的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格局。
5.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持续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强智能化、标准化装备推广应用,推动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绿色化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省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
1.陆海联运通道基本形成。以航空为先导、铁路为基础、公路为支撑、水路为辅助,多种联运方式并行发展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基本形成,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战略对接和良性互动。
2.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现代物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全省物流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左右。
3.物流市场主体实现倍增。国家A级以上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其中,5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达到15家以上。
4.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建设7个干支衔接、辐射力强的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网络初步形成,创建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成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县、乡、村物流网络实现全覆盖。
5.物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跨境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领域和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实现班列化规模化运营。全省航线数量达到750条,民航货邮吞吐量达50万吨以上。在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建成10个智能化、无人化智慧物流试点。
6.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现代物流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联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大宗货物“公转铁”等成效明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及集约化配送模式有效推广。
7.社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下降至15%左右,接近西部平均水平,并维持在合理区间范围。
展望2035年,锚定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远景目标,实现区域跨境物流中心向国际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现代物流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物流枢纽经济门户,串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和物流枢纽基本形成,畅联国内国际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三、空间布局
(一)物流通道布局
依托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航空为先导、铁路为基础、公路为支撑、水路为辅助,铁海、公铁海、公铁水、陆空等多种联运方式并行发展,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畅联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撑形成衔接内外、通江达海、陆海联动的大通道发展格局。
1.“四出境”国际物流通道
(1)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依托昆曼公路、中老铁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及昆明、西双版纳等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磨憨公路与铁路口岸、景洪航空口岸等门户优势,打造连接老挝、泰国,通达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国—中南半岛陆上运输主通道,积极扩大和中南半岛开放合作。
(2)中越国际物流通道。依托中越通道高速公路、滇越铁路、红河国际航道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天保、河口公路口岸与河口铁路口岸等门户优势,打造连接越南河内、海防的国际联运大通道,促进“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对接。
(3)中缅陆海新通道。依托中缅通道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大临铁路、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及昆明、芒市等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瑞丽、清水河、章凤等公路口岸和芒市航空口岸等门户优势,打造经缅甸腊戍、曼德勒、八莫,连接缅甸皎漂、仰光等陆海国际联运大通道,全面提升面向环印度洋地区开放能力,支撑形成陆海联动大格局。
(4)中缅印国际物流通道。依托中缅印通道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大保段)、沿边铁路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猴桥、片马公路口岸等门户优势,形成连接缅甸密支那、通达印度、辐射南亚的国际联运大通道,服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2.“四出省”国内物流通道
(1)连接京津冀地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京(蓉)昆、京(渝)昆两大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经成都、重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达关中地区、中原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公铁空联运通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2)连接长三角地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沪昆通道交通基础设施、金沙江—长江干线航道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经曲靖(富源)连接安顺、贵阳、凯里、怀化、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节点城市的公铁空联运通道,自昆明经昭通(水富)连接宜宾、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沿线主要港口的公铁水联运通道,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3)连接粤港澳地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广昆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右江—珠江航道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经文山(富宁)、曲靖(罗平)连接百色、南宁、贵港、钦州、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节点城市及地区的公铁水联运通道,自临沧经普洱、红河、文山连接百色(那坡、靖西)对接广西北部湾的公铁联运通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4)连接西藏自治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滇藏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楚雄、大理向北经丽江、迪庆(德钦),及保山向北经怒江(泸水)连接西藏自治区的公铁空联运通道,促进与西藏自治区联动发展。
(二)物流节点布局
衔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立足我省城镇空间发展和重点产业布局、重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等,构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重大交通物流设施与重点产业布局承载城市为骨干、州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口岸城市为辅助的四级物流节点体系。
1.核心物流节点(1个):昆明。
2.骨干物流节点(8个):大理(祥云)、德宏(瑞丽)、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曲靖(麒麟—沾益—马龙)、昭通(水富)、文山(文山—砚山)、临沧(清水河)。
3.支撑物流节点(12个):楚雄(楚雄—禄丰)、红河(蒙自—个旧—开远)、文山(富宁)、普洱(宁洱)、保山(隆阳—猴桥)、昭通(昭阳—镇雄)、丽江(古城)、临沧(临翔—云县)、西双版纳(景洪)、德宏(芒市)、玉溪(红塔)、迪庆(香格里拉)。
4.辅助物流节点(11个):泸水市(片马)、陇川县(章凤)、镇康县(南伞)、沧源县(永和)、孟连县(勐阿)、江城县(勐康)、勐海县(打洛)、金平县(金水河)、麻栗坡县(天保)、马关县(都龙)、勐腊县(关累)。
(三)物流网络布局
依托物流通道布局,围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外在深化与周边设施联通合作、深度参与境外陆海联运节点建设、深耕南亚东南亚物流市场的同时,前瞻性布局和拓展面向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建立高效安全的跨境物流网;对内在推进出省出境大通道沿线关键物流节点建设的同时,布局建立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协同发展的国内物流服务网,构建以云南为战略支点,外接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内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跨区域物流网。
(四)物流产业布局
围绕“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布局,构建“一核一带两区”物流产业发展格局。
1.一核:以昆明为中心、以滇中城市群为依托的物流产业发展核。依托昆明国家物流枢纽和滇中城市群,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物流总部经济及现代供应链等,形成服务全省、连接国内、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物流产业核心区。
2.一带:以沿边州、市为重点、以口岸城市及开放型平台为支撑的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依托主要沿边州市,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合作平台体系为支撑,重点布局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形成错位互补、协同联动、服务沿边、联动全省、衔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的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
3.两区:滇西、滇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滇西物流产业集聚区,布局商贸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等,推动滇西沿边联动开发开放,与物流产业发展核、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实现联动发展与优势互补,形成滇西一体化物流产业集聚区。滇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布局大宗物资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应急物流等,支撑全省战略性产业发展并承接周边地区产业转移,与物流产业发展核、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实现联动发展与优势互补,形成滇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
(五)重大项目布局
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区位条件和实际物流需求,依托全省主要产业集聚区、重点口岸与铁路货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机场、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100项重大标志性项目,总投资约2523.3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37个,总投资约824.49亿元;新开工项目24个,总投资约403.86亿元;拟开工项目39个,总投资约1294.97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现代物流业服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能力
围绕服务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和生产基地布局,构建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助推“云品出滇”。